水中堿度是受熱表面和傳熱表面的結垢腐蝕根源,其原因是碳酸氫鎂和碳酸氫鈣受熱產生氫氧化鎂和碳酸鈣水垢的同時,放出二氧化碳,可引起蒸汽和凝結水系統腐蝕。即使對水進行離子交換軟化處理,使碳酸氫鎂和碳酸氫鈣轉變為碳酸氫鈉,它在受熱時,將熱分解和水解,使與水接觸的部分(如鍋爐汽鼓的水側、排管或水冷壁管及集箱產生堿腐蝕);使蒸汽和凝結水(疏放水)系統產生二氧化碳腐蝕;鍋爐水堿度過高還將泡引起蒸汽攜帶鹽分而結鹽垢。這一切都是由于水具有堿度引起的。
原水的堿度主要是鈣、鎂的碳酸氫鹽,軟化水則是碳酸氫鈉,到鍋爐中則變成碳酸鈉和氫氧化鈉,鍋爐參數越高,轉為氫氧化鈉的份額越大,達到5Mpa時則全部變成氫氧化鈉。因此,在軟化水受熱后,或在一般的熱交換器中堿度是碳酸氫鈉;在熱水鍋爐和低壓蒸汽鍋爐中,堿度是碳酸鈉和氫氧化鈉;在中壓鍋爐中主要是氫氧化鈉;在次高壓及以上鍋爐全部是氫氧化鈉。
在鍋爐補充水使用軟化水的時代,鍋爐本體的堿腐蝕及蒸汽、蒸汽冷凝水系統的二氧化碳腐蝕曾是主要的故障原因。在鍋爐為鉚接時代,苛性酸化是危險的失效形式;在鍋爐為脹接時代,脹口處的環形裂紋和開裂也是堿腐蝕引起的;在鍋爐制造工藝改為全焊接后,高壓鍋爐水冷壁管的穿孔及脆爆仍然是堿腐蝕引起的。
為防止苛性脹和堿腐蝕,最根本的解決方法,還是進行爐外脫堿水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