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244.68.* 2016-12-22 09:24:16 |
導讀:依照《青海省新型城鎮化規劃》,繼續在交通沿線和人口集中地區再打造48個宜居宜業的綜合服務型、工業服務型、交通物流型、文化旅游型、商貿服務型和農牧業服務型美麗城鎮。
統籌城鎮規劃、建設、管理三大環節,優化城鎮體系和空間布局,集中打造一批基礎條件較好、區位優勢突出、產城融合的新興城市和美麗城鎮,健全農牧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推進機制,著力提升城鎮品質,走出一條以人為本、科學布局、城鄉統籌、生態文明、文化傳承、具有青海特色的新型城鎮化道路。
一、形成城鎮體系新布局
實施《青海省城鎮體系規劃》,著力推進東部城市群快速發展,強化西寧中心城市集聚輻射帶動作用,支持打造“一芯雙城七片區”城市發展新格局,加強海東副中心城市建設,基本形成多層次城鎮體系。壯大格爾木、德令哈、玉樹區域性城市,充分發揮其在全省城鎮化格局中的重要支撐作用。積極培育8個新興城市,著力將共和、同仁、貴德、海晏、瑪沁等具有先行優勢的5個縣積極培育成新興城市;穩妥推進門源、民和、互助等3個民族自治縣規劃、建設、管理向城市體制轉變,適時撤縣建市。推進海西西部三行委行政區劃管理體制改革。依照《青海省新型城鎮化規劃》,繼續在交通沿線和人口集中地區再打造48個宜居宜業的綜合服務型、工業服務型、交通物流型、文化旅游型、商貿服務型和農牧業服務型美麗城鎮。
二、加強城鎮基礎設施建設
以完善城鎮功能為目標,實施一批市政道路、停車場、供水排水、供氣供熱、污水垃圾處理等工程,積極推進地下管廊、“海綿城市”示范工程,**提升城市綜合承載力。完成城鎮棚戶區、國有工礦棚戶區、城中村和舊城改造。創建公交城市,完善交通設施布局,建設公交專用道、綜合換乘樞紐,建立快捷的城市公共交通體系,提高交通出行便捷性、舒適性。實施西寧暢通工程,開工建設西寧城軌一號線,加快構建“外成環、內成網”的路網體系。建設自行車道、步行道等城鎮慢行系統,保障慢行路權。積極推動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安排與周邊省區交界區域的城鎮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服務功能。
三、推進農牧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把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農牧業人口有序實現市民化作為首要任務。加快戶籍制度改革和居住證制度雙落地,建立健全“人地錢”三掛鉤機制。統籌解決好農牧業轉移人口戶籍轉換問題,取消城鎮、農村的戶口性質區別,放開建制鎮和小城市落戶限制,進一步放寬西寧市落戶限制。**推行居住證制度,基本實現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健全財政轉移支付同農牧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機制,完善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與農村建設用地減少掛鉤機制。建立產權確認登記制度,維護進城農牧民土地承包權、林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和集體收益分配權,支持引導其依法自愿有償轉讓上述權益。加強縣城配套基礎設施建設,為進入城鎮打工或居住的農牧民創造必要的生活條件;提高建制鎮自我發展能力,因地制宜培育壯大吸納就業能力強的產業,讓進城農民工穩定就業。大力推進轉移人口“員工融入企業、子女融入學校、家庭融入社區、群體融入社會”的四融合工程。創新人口管理,實行在居住地注冊并隨居住地變動遷移的戶口登記政策,加快建立以居民身份證號碼為**標識,依法記錄、查詢和評估人口相關信息的制度。繼續抓好新型城鎮化試點。
四、提升城鎮品質
推進智慧城市建設。以網絡寬帶化和應用智能化為核心,推動信息技術與城市發展**深度融合,加快攝像、紅外、激光等傳感設備的普及應用,健全和完善城鎮智能信息技術管理數據庫,提高城鎮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注重人文城鎮建設。把文化軟實力作為推動城鎮化的重要支撐,提倡城鎮形態多樣性,加強河湟文化發掘和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推動傳統文化元素融入現代城市建設,結合老城區改造,留住城鎮的人文特色和歷史記憶。加強綠色宜居城鎮建設。堅持生態建設與城鎮建設同步推進,將環境容量和綜合承載力作為確定城市規模的基本依據,以構筑城鎮生態廊、帶為重點,全力推進城鎮公園、城鎮綠地、城鄉林帶、荒山綠化等建設,著力擴大城鎮生態空間和環境容量,形成以城鎮綠肺、綠心、綠島為主體的綠地系統,構筑起環城綠圈。在海拔較高的重點城鎮建設一批科技生態園,改善人居環境,努力建設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麗家園。城鎮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28%。
全文鏈接:http://zhengce.chinabaogao.com/gonggongfuwu/2016/0Q224TB201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