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64.15.* 2017-03-24 09:56:56 |
***人工智能專家維威克·沃德瓦曾預言:“你的工作將在20年內不復存在,到2036年,機器人和人工智能將“淘汰”所有的人類工人。”就在人們都沉浸在迎接人工智能大潮的來臨之際,蓋茨卻先行一步,想到了更多,那就是要讓“機器人和人類一樣應該交稅。”
近日,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技術帶來的結果讓越來越多的人,都擔憂自己的工作會被機器人所搶走,而這種擔憂會影響到人工智能的發展。因此,要讓機器人慢一點等等人類,需要政府對接替人類工作崗位的機器人進行征稅。對此,他還舉了一個例子“人在工廠中創造了5000美元的價值,人類會為這個價值繳稅;如果機器人來做同樣的事情,我們應當對機器人征收同等水平的稅。”
此言論一出,立刻引起了軒然大波。瑞士ABB集團(ABB Group)**執行官Ulrich Spiesshofer對此表示反對:“他們都是生產力工具,你不應該對工具征稅,你應該對它們的產出征稅。” 他還解釋道“機器人是世界上發展**的技術之一,它們減少了人類的機械勞動,并使人類工作更安全,對社會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向機器人收稅不能解決失業問題,Ulrich Spiesshofer對比了全球機器人使用率**的日本、德國和韓國,它們的企業里每一萬名工人中就有300多個機器人,而失業率卻是**的。由此可見,機器人在提高了競爭力,提高了生產力的同時,還創造了新的就業機會。
就在兩位科技大佬為機器人是否應該收稅的時候,歐盟議會還煞有其事的舉行了一場投票表決,結果是396反對票、123贊成票及85棄權票,因此機器人收稅的提案被否決了。
既然國外都有要向機器人收稅的談論,那么,我國是否具備這個條件呢?
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在2016年世界機器人大會上發布的數據顯示,從2010年到2016年,中國工業機器人的總供給量年均增長速度約為40%,總產量達7.24萬臺。在喜人的成績背后,我國的機器人產業存在著高端產業低端化和低端產品產能過剩等發展瓶頸。看似有超過800多家的機器人企業,但還是空牌子多,嚴重的依賴國外進口,尚未實現自給自足。這個時候談機器人收稅,還為時尚早。
雖然機器人收稅還不成熟,但是人們對機器人的火熱程度,似乎遠遠地超過了人們的想象。在百度中搜索“機器人”或“自動化”,都會出現1億條與之相關的內容,這是多么可怕的數字。而以往的產業工人時代即將成為過去,從媒體的報道也印證了這一點。
富士康宣布將引進一百萬臺機器人,代替大陸雇傭的一百萬工人
德力西電氣領跑電氣行業智能制造,新工廠機器人密度達千人80臺
紐約時報機器人編輯讓流量漲了38倍
工信部:去年工業機器人增長34.3%,總產量已達7.24萬臺
這些新聞看上去,都有些令人毛骨悚然,連機器人都能寫作了,還有啥是機器人不能做的呢?難不成真的有**,人類都會走向失業。針對這個問題,我們來看一下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主、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教授皮薩里德斯的言論。
18日,皮薩里德斯在出席中國官方主辦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時表示,將來工業化國家可能有10%的工作因被機器人取代而消失,人類的貧富差距將更大,有錢人將更有錢。而人們也不必為機器時代的來臨而恐慌,機器人不能代替人類的所有工作,伴隨著技術的進步、生產效率的提高和財富的增加,很多的新服務領域會出現很多新的工作崗位。
看來人們的擔憂還是多慮了,企業提高生產自動化程度和引入人工智能,不僅能夠提高生產效率,還能使工人從最枯燥麻煩的工作中解脫出來,讓人類有更多的精力去做更有價值的工作,何樂而不為呢?
蘇州微締制造執行管理系統(MES)將人從重復、繁重的生產中解放出來,轉變生產角色。工人不在只是產品的生產者,而是機器的管理者。
面向車間生產過程管理與實時信息的微締MES系統,提高了車間生產過程管理的自動化與智能化水平,填補了計劃與控制之間的鴻溝,迎合了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CIMS)、JIT/精益生產、網絡化制造、敏捷制造的發展需要。解決了車間生產過程中對資源分配與狀態、操作/詳細調度、分派生產單位、文檔管理、數據采集/獲取、人力管理、質量管理、過程管理、維護管理、產品跟蹤和譜系、性能分析、物料管理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