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17.231.* 2020-03-16 11:18:54 |
隨著發展,基于語義層這類的工具產品日益成為主流,大家都在爭先恐后的發展基于NLP的BI,前幾天谷歌也剛剛開了改變世界的展示,其中的AI語音助手已經能夠讓人分辨不出來是不是真正的人了,這項技術如果能夠普及,那對BI的發展勢必會起到強大的推動作用。
到2013年左右,商業BI就定位于數據可視化、數據分析、大數據領域,提供一些基礎的數據分析。
基于DW/BI理論的傳統BI工具。
在基于OLAP的數據庫模型基礎上實現報表,此類工具國外的典型代表是IBM收購的Cognos,Oracle的BIEE和SAP收購的BO,國內的典型代表是億信華辰的億信BI(原BI Report)。基于BI工具出分析報表,較好地解決了多維報表操作問題以及性能問題。國外工具在中國式的復雜報表實現上處于弱勢,同時由于BI工具偏應用層,各項目中不可避免有些定制和二次開發的需求,國外公司在此類問題上基本上無法響應。億信華辰通過十三年的潛心研發和項目驗證,其產品功能和性能基本上可以與國外類似工具一較高低,同時在支持中國式復雜報表、二次開發支持和本地化服務上具有天然優勢。
由于基于OLAP技術,因此BI工具本身不能提供數據的修改和補錄相關功能,國外工具在這種場景下就捉襟見肘,而億信華辰的另一個基于OLTP應用場景的報表填報、審核、審批和匯總的工具i Report能夠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典型場景是用億信BI按統計報表樣式和口徑計算出基于已有業務數據的報表,然后把報表數據推送到i Report,在i Report平臺上,由對應的業務用戶完成報表數據的補錄、修改、審核和審批、匯總上報,最終實現報表的生成和業務確認。當然,隨著技術的發展,以及數據庫混合能力(OLTP+OLAP)的提高,億信華辰的**版本億信ABI工具也集成了數據修改和回填的功能,但這種應用場景只適用于混合型的數據庫和數據量不太大的中小型企業應用場景。
面向業務人員使用的敏捷BI工具。
傳統BI工具主要是面向技術人員使用,技術人員基于工具的實施和配置,設計出各種報表、圖表頁面,發布到門戶或者集成到其他系統中,供業務人員使用。在美國,隨著技術和市場的發展,有很多公司開始研發直接面向業務用戶的敏捷BI工具。其中,有代表性的是Tableau,Tableau一開始的產品定位就是為了替代excel,因此其產品架構是單機版設計分析工具+服務器版報表發布和共享應用的架構,其單機版程序主要是為了方便單機用戶在本地完成各種快速的設計與分析操作,重點強調與數據的互動,以及各種分析方式的操作互動。這類工具由于其定位不在于制作各種復雜的統計報表,因此這個方面的能力天然不足;以及面向數據分析個人用戶的設計定位,對企業級系統用戶和權限集成等能力也非常有限,比如對系統級設計用戶權限的控制和管理,基本上無法實現。
隨著Tableau等敏捷BI工具在國內的快速市場推廣和崛起,國內也有很多的廠商跟隨和對標。比如國內一些BI廠商在發展過程中也是相當糾結,產品一開始定位為敏捷BI,希望快速地鋪向市場,但推廣過程中發現的更多的是傳統BI的市場機會和項目,因此在敏捷BI的基礎上不斷地發展傳統BI的能力,但還是在功能上遇到了相當的瓶頸,比如常見的報表補錄功能以及對中國式復雜報表的支持,是其很難繞過去的坎。
基于互聯網技術和資源的創業型BI。
由于很多人都看好BI的市場和應用場景,因此有些互聯網公司在自身應用的基礎上開發了BI產品,如阿里云的QuickBI,以及網易有數等,這些工具屬于輕量級的工具,其業務地位在公司屬于邊緣業務,因此得不到重視和發展;還有些從互聯網公司出來的創業團隊創立的公司,如海致BDP和神策等,這些公司的產品重點是基于saas或者某類業務應用場景的BI應用,因此在BI工具的通用性上還需要更多的時間驗證。
總結起來,主流BI產品在選擇的時候要考慮到從數據到展現、從公司內到公司外、各種場景,除此之外,還需要考慮以下幾點:
1:以后的數據處理能力,是否能夠在大批量,上億條數據的情況下給出解決方案;
2:BI的側重點是不是和公司的需求匹配,如報表智能預警還是預測分析或者是數據挖掘;
3:廠商的創新能力和迭代速度,因為BI發展太過迅速,沒人想買一個產品剛剛部署用了好長時間沒有更新的;
4:移動辦公支持能力;
5:最重要的,廠商的服務水平,作為B端產品,更新迭代這么快,又這么復雜,肯定面臨著學習成本高,同時還容易出現bug,這種情況下廠商的服務能夠解決一切!
現在市場上的主流BI工具有哪幾個.中琛魔方大數據(www.zcmorefun.com)表示目前國內市場大部分企業部署的都是很還很老舊,大多都是針對行業的應用系統,物流管理系統、財務管理系統之類,企業內部管理用的大多也是報表工具和Excel。 |